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方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围绕“聚焦资源与环境,加强美丽中国建设”等主题,于2018年1月5日至7日在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我院张淑梅和付红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颖博士主持,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钟永光教授和青岛大学商学院院长胡劲松教授分别致辞。之后由来自8所高校的代表主持了包括19个主旨报告的现场学术报告和交流。首先由来自南昌大学的贾仁安教授团队介绍了《流率入树模型理论方法》,他们采用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与微分方程组的对应关系,一个微分方程组对应一棵入树,创建了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系统动力学强简化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法、枝向量矩阵反馈环计算法、极小基模生成集法、顶点赋权图法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这些方法,将数学的图论理论用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建模规范化和反馈分析清晰化、深入化的新方法;天津科技大学的慕静教授作了题为《复杂系统视角下食品供应链安全决策研究》报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李丽清博士(中国系统动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和冷碧滨博士(中国系统动力学学会理事)分别做了学术报告《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卫生费用预测中的构建与应用》和《系统自组织演化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北京农学院、青岛大学、中山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济南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点介绍了系统动力学理论在经济、农业、交通、能源、建筑、港口运输、生态城市建设、医疗、军事、气候生态等领域应用的专业报告,8位主持人对现场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交流与深入探讨。为纪念我国系统动力学的先驱者和带头人王其藩先生,本届年会首次设立并评出了“王其藩”优秀论文奖。
通过本次参会,我们的体会和收获如下:
1.更加全面综合地掌握了系统动力学学科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最早出现于1956年,其创始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最初是为分析生产管理及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当时称为系统仿真方法,也叫工业动态学。这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
2.尝试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本学科领域科研工作中加以运用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秉承的学术思想是 “凡系统必有结构,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是根据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要素互为因果的反馈特点,从系统的内部结构来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而不是用外部的干扰或随机事件来说明系统的行为性质。因此,日常生活思考问题可以运用系统思考;在本学科科研工作中可以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进行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从而在本学科的科研工作中加以创新和探索。
3.系统动力学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系统动力学应用案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建模、网络舆情态势涨落建模、北京城市发展建模、iPhone用户发展建模、沼气产业养殖场至农户反馈供应链建模。这些研究成果,全部来源于中国学者的系统工程实践,既解决了实际管理问题,又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法,成为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还可以把这些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生态文明构建、生态经济、生态金融、资源再生利用、能源经济、气候变化经济、碳交易市场、低碳发展路径、环境经济、绿色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回收、家庭能源消费、低碳消费行为、大数据背景下的能源管理与政策创新等领域。
